有关于台南天堂的天使——林奕含

2017年4月27日,以后的每个祭奠日里,我都会想到她在天堂的执笔。她,是林奕含,台湾台南人,1991-2017,听起来似乎很押韵,却是奕含生命的停顿。谨以此文,献给我心中唯一的偶像与天使,愿天堂没有病痛与魔鬼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题记第一次读到林奕含遗作的时候还不知道那是遗作,由一两个句子起始,仅仅读到书评时候就已于心不忍——她的书给人不忍卒读之意,由字与字间可以看见奕含所预设的留白,她的所有爱、痛皆在于此。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》对我而言是“我不愿认作文学的文本”,一方面,我总认为文学的世界离我甚远,根据这个认知,奕含的小说会因为我的主观意识而丧失共感,我很害怕无法对她感同身受;另一方面,引奕含自己的话——“如果你感受到美,那一定是真实的,如果你感受到痛苦,那也是真实的”,我想读毕后不会轻易地放下这本书,亦不会轻易地饱尝过猎奇后走得很远,我可以看到的是,奕含始终在于起点之处,通过文学向她的读者讲述为什么而出发

林奕含有了丈夫为什么还要自杀呢?

林一涵有了丈夫和她自不自杀是两回事。有的丈夫根本就不能够去保护她。他自己孤独无助的时候,所以就会想到要自杀。

林奕含,都是你的错!你太美了

行凶者可以优雅的演说, 受害人只有屈辱地书写。 文 | 交互空间 疏兰 笔者的话:最初看到的是林奕含访谈的一个剪辑版本,以为是故意剪出的“金句”,但后来发现这就是她的口语,反复去看,里面是比艰难的表达更艰难的议题。我也是中文系的学生,这篇文章提的观点是文本分析的逻辑,但写作时发现,不知不觉把“林奕含”和“房思琪”合二为一。 对林奕含本人,是需要和小说叙述者以及房思琪区分开的,后面两者在这篇小说里确实更重合。 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》封面 今天凌晨,看到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》作者、台湾作家林奕含关于这部作品的访谈视频。视频里的林奕含语速很慢,甚至没有特别激烈的情绪起伏,但每一句都讲述得很用力,提到的全是分量极重的话题。 视频结束,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感到了痛苦。 让我特别诧异的是,林奕含在谈话中使用的,几乎都是书面文字才会出现的拗口语言。她援引了许多出自经典作品和著名作家的话和词汇,但大多不为佐证自己的观点,而是借来作为修辞、或者故意使用歧义

林奕含有了丈夫,为什么还要**呢?

林奕含的丈夫给予她的是真正的爱。拥有真正的爱,她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青春期的那段经历是充斥着污秽、丑陋、腥臭、肮脏、黑暗、窒息、折磨和痛苦的绝望。她无法理解,为何施害者能够过着看似正常的生活,而她只能毁灭自己。毁灭施害者无法实现,只能在毁灭自己的同时,寻求内心的解脱。她曾读过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》,书中描绘了一位少女在遭受诱奸后,经历了精神崩溃的过程。少女开始意识到自己曾被灌输的爱的概念是虚假的,而现实中的爱才是真实的。她开始质疑,真正的爱是什么,是施害者口中的“爱”?还是后来遇到的丈夫给予的“爱”?进入高中的少女开始出现解离症状,这表明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。她无法面对这一事实,只能选择分裂自我,以逃避痛苦。然而,当她遇到真正的爱时,这种痛苦反而更加剧烈,因为它与过去的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。林奕含在婚礼上撒了一个小谎,说她原谅了。实际上,她永远无法原谅这一切。她希望每一个女孩都能遇到真正的自由而美好的爱情,这是她对未来的美好愿望

林奕含父母后悔了吗

后悔了。林奕含父母事后接受采访中表示,后悔当初没有多和女儿沟通,认真倾听她的内心真实感受,造成今天这样的悲剧,后悔至极。林奕含(1991年3月16日-2017年4月27日),女,汉族,台湾省台南市人,作家。2017年,出版长篇小说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》。林奕含从小就很喜欢文学,但在读高中时,因数学老师的原因而患上重度抑郁,在坚持读完高中后,在大学期间,最终因数次的重度抑郁症发作而被迫辍学。2017年4月27日,林奕含选择在台湾省台北市家中上吊自杀,年仅26岁。直到林奕含自杀身亡,她的父母都还没有察觉到林奕含究竟承受着多大的痛苦。父母的缺失,是林奕含最大的压抑与痛苦,为其不能承受之重。父母的无知,也成了压垮林奕含的最深的绝望。小说中,林奕含写到对父母的试探:思琪在家一面整理行李,一面用一种天真的口吻对**说:“听说学校有个同学跟老师在一起。”“谁?”“不认识。”“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。”思琪不说话了